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4.合格評定活動的屬性
按照從事合格評定活動的屬性,可分為方、第二方和第三方三類。
方是指由制造商、服務商等供方實施的合格評定,比如生產企業為滿足自身研發、設計和生產需要而開展的自檢、內審等。
第二方是指由用戶、消費者或采購商等需方實施的合格評定,比如采購方對采購貨物進行的檢測、驗貨等。
第三方是指由獨立于供需雙方的第三方機構實施的合格評定,比如產品認證、管理體系認證、各類認可活動等。認證、認可和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檢驗檢測活動都屬于第三方合格評定。
相比方和第二方的合格評定,第三方合格評定通過由具有獨立地位和專業能力的機構嚴格依據國家或上通行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實施,具有更高的性和公信力,因而獲得市場各方的普遍承認,不但能夠有效保證質量、保障各方利益,而且能夠增進市場信任、促進貿易便利。
5. 合格評定結果的體現
①檢驗檢測
檢驗檢測一直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和科研等活動。隨著生產和交易活動對商品質量控制的需要,規范化、流程化、標準化的檢驗檢測活動日益增多。到了工業革命后期,檢驗檢測技術及儀器設備已經高度集成和復雜,逐漸產生了專業從事測試、校準、檢定的檢驗檢測機構,檢驗檢測行業也得到蓬勃發展。隨著貿易發展的需要,出現了專門向社會提供產品安全測試、貨物鑒定等質量服務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比如1894年成立的美國保險商實驗室(UL),在貿易交往和市場監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②認證
1903年,英國開始依據英國工程標準協會(BSI)制定的標準,對經檢驗合格的鐵軌產品實施認證并加注“風箏”標識,成為世界上早的產品認證制度。到了20世紀30年代,歐美日等工業國家都相繼建立了本國的認證認可制度,特別是針對質量安全風險較高的特定產品,紛紛推行強制性認證制度。
隨著間貿易的發展,為避免重復認證,便利貿易,客觀上需要各國對認證活動采用統一的標準和規則程序,以此為基礎實現認證結果的相互承認。到了20世紀70年代,歐美各國除了在本國范圍內推行認證制度,開始進行國與國之間認證制度的互認,進而發展到以區域標準和法規為依據的區域認證制度。典型的區域認證制度是歐盟的CENELEC(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電工產品認證,隨后發展的歐盟CE指令。
隨著貿易日益化,建立世界范圍內普遍通行的認證制度成為大勢所趨。到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開始在多種產品上實施以標準和規則為依據的認證制度,比如電工委員會(IEC)建立的電工產品安全認證制度(IECEE)。此后逐漸由產品認證領域擴展到管理體系、人員認證等認證領域,比如標準化組織(ISO)推動建立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以及依此標準開展的認證活動。
③認可
隨著檢驗檢測、認證等合格評定活動的開展,各類從事檢驗檢測、認證活動的合格評定機構紛紛出現,并且良莠不齊,使得用戶無從選擇,甚至有些機構還損害了相關方利益,引發了要求政府規范認證機構、檢驗檢測機構行為的呼聲。為了保證認證、檢驗檢測結果的性、公正性,認可活動應運而生。1947年,個國家認可機構——澳大利亞NATA成立,首先對實驗室進行認可。到了20世紀8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本國認可機構。20世紀90年代后,一些新興國家也相繼建立了認可機構。
認證制度隨著起源和發展,逐漸從產品認證發展到管理體系認證、服務認證、人員認證等;認可制度隨著起源和發展,逐漸從實驗室認可發展到認證機構認可、檢驗機構認可等。